【簡介:】對機械制圖有涉略的朋友或者仍在相關專業(yè)進修的同學們一定對尺寸和公差不陌生。尺寸與公差的放寬最直接的影響是配合不緊密,導致的最糟糕后果是零部件失效。此處放寬并不是傳
對機械制圖有涉略的朋友或者仍在相關專業(yè)進修的同學們一定對尺寸和公差不陌生。尺寸與公差的放寬最直接的影響是配合不緊密,導致的最糟糕后果是零部件失效。此處放寬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放大,而是指供應商沒有到達對應尺寸與公差的設備精度。
如果這些高精密的機器中國研制不出來,何談以精密的發(fā)動機,現(xiàn)在中國造的發(fā)動機就算有外國的圖紙,中國代產,也多是裝配不良。
FAW的動力總成工程師說過:“不是我們做不出好的發(fā)動機造不了優(yōu)秀的整車,而是我們沒有資源。‘’
本來我們起步晚屬于先天不足,而一些材料和技術的封鎖則造成我國汽車制造業(yè)的后天營養(yǎng)不足。
民族品牌得不到本地消費者的支持是件各種意義上很難過的事情。反觀日韓兩國的豐田、本田、現(xiàn)代(起亞)等就有大把大把他們本國的國民愿意消費,其中一個原因在于對“匠”的崇拜流淌在他們尤其是日本人的血液中,愿意投入科研和發(fā)動機應用開發(fā)的人多,之后就積累起經驗和Know-how,國民買的放心的同時又逐步產生了很強的民族自尊、自豪感,發(fā)動機和整車的品質就上去了。例如近年馬自達的SkyActiv Tech讓人咋舌,汽油機的壓縮比達到14。日系OEM的發(fā)動機技術發(fā)展到這樣的程度跟他們本國的國民支持絕對是分不開的。
也希望大家可以支持一下國產,未來可期
最重要的一點——我國的工業(yè)基礎太差。
當年錢老回國只搞火箭不搞飛機就是因為我國的工業(yè)基礎太差。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錢老已經不在了,我們的工業(yè)基礎還是寸步難行。
大煉鋼鐵使得我國的工業(yè)基礎嚴重受挫,元氣大傷。
工業(yè)要發(fā)展,煉鋼要為先!
因為我們的工業(yè)起步晚,基礎弱,又加上近現(xiàn)代中的一些現(xiàn)象使得我們的工業(yè)底子消耗殆盡,積重難返。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專注于搞經濟而忽視了基礎產業(yè),導致現(xiàn)在的基礎產業(yè)漏洞百出,重負連連。單從有機化工業(yè)和煉鋼工業(yè)就可以看出來巨大的差距。
作為工程人員,我們從心里有這樣的體會:工業(yè)革命那100多年國外不是白走的,他們的每一道工藝,每一項配料,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需要一點一點從心里挖出來、從失敗中走出來的。
這些是十幾年的高等教育教育不來的,是多少錢砸不出來的。必須經過那么多次失敗才會有今天的成功,要想真正有自己的技術,沒有捷徑,要接受對無數次的失敗,而且要心甘情愿的接受。
我們要想真正造出一個100%的汽車發(fā)動機,是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的。我們正在努力追趕了。
我們不缺設計師,我們缺的是底層的工人師傅。缺的是國外那100多年不浮躁的經驗和教訓。
首先要區(qū)別兩個概念:science和engineering??茖W是共享的、透明公開的,但是工程學卻是保密的、私有的。
發(fā)動機的原理可以說是及其簡單,而且這個原理在內燃機存在的200多年里從來沒變過:燃料燃燒致氣體膨脹推動活塞做功。
但是science說起來容易,如何用這些人類都知道的白開水一般的理論做出按人類意志行為的engineering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如何把功率提上來,重量減下去,壽命延長,效率提高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漫漫長征。
科學結論我們都可以記得住,我相信我們高等科學在記憶上的教育非常成功,但是傳統(tǒng)工業(yè)的工程學教育可以說是一塌糊涂,生產技術和理論嚴重脫節(jié)。
再一個,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之前,西方國家有一段特殊的時期,這段時期是機械工業(yè)飛速發(fā)展的一段時期,被譽為“大蒸汽時代”。有興趣的可以搜一搜這一時期內的作品,幾乎所有能動的東西都是齒輪機械,其繁榮程度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由于我國沒有接受這一時期的洗禮,,所以基本上沒有任何技術積累。
而工程積累的核心就是兩個字:秘方。無論是做飯、釀酒、制藥還是冶鋼、加工,其技術本質不外乎這兩個字。而秘方則是完全私有的,一般由家族或公司的形式來傳承。而傳承需要時間沉淀,也需要民族氛圍。
一個崇尚速度,敢于挑戰(zhàn)人類極限,敢于質疑權威的民族,才會有足夠的動力去研發(fā)這種鐵與火的機器。這一點我覺得我們做的很不好,我們的教育似乎不太鼓勵培養(yǎng)這種冒險精神。
對于發(fā)動機具體的一些瓶頸,下面我逐條列舉,及時更新:
1. 金屬鑄造發(fā)動機氣缸主體和其他簡單結構件一般使用金屬澆鑄成形,具體過程又分高壓鑄造和低壓鑄造。
金屬融化成液體倒入模具,此過程難點在于降溫凝固過程中殘余應力、排氣、脫模劑噴淋等導致缺陷的發(fā)生,缺陷降低了成品率,而且嚴重影響壽命,因為金屬疲勞最怕缺陷。
其次,金屬材料自身的品質要求亦極高,一般是鑄鐵或鑄鋁,高品質的澆鑄原材料我們不行,需從國外進口,但最近國家加強了對高品質鑄鋁原材料的研發(fā),以滿足航天航空的需求,將來可能會給汽車產業(yè)帶來福利。
再次,壓鑄模具和壓鑄機,世界最好的是日德,之后是意大利,再后是其他。模具要精密,耐用,適應自動生產,不能說鑄造了幾個模具就斷了、漏了,再或者只能人工看著掌握火候那可不行。
金屬鑄造問題是個天大的問題,毫不客氣的說是中國從古至今的問題,從寶劍對抗圓月彎刀,到現(xiàn)在的發(fā)動機制造,都是這個問題。這套技術是典型的蒸汽時代的產物,是所有現(xiàn)代工業(yè)的底子,現(xiàn)在他們已經配合上了電氣產業(yè)和計算機信息產業(yè),更是如虎添翼。
2. 機械加工要有上好的車床,車刀,車工。車床和車刀起碼還能高價從德國買到,但是車工就是個問題了。同樣一個零件,選擇不同的方向和走線切出來,壽命卻明顯不同。
這些技藝,怎么辦?發(fā)動機的活塞要在缸孔中千萬次的來回運動,其誤差要求極高,其壁表面加工要求一種工藝,叫做珩磨,保證缸孔表面耐磨而且還能附著一層油膜保證密封性能。這時珩磨的材料,工藝,方向又來了。
此過程走不好,缸孔哪怕彎那么一點點,活塞千萬次的運動便會加速發(fā)動機的老化。曲軸孔是多檔的間斷長孔,尺寸精度、圓度、同軸度、表面粗糙度每一項要求都非常嚴格。
3. 裝配工藝看了《速度與激情》就覺得汽車是幾個人在garage里面擰擰螺絲、吊臺發(fā)動機就可以造車的。
那些是修車,發(fā)動機里面的裝配可不是單用手就可以,而是專業(yè)的裝配工具。這些需要經驗,需要技術,更需要時間。有些零件需要特定的機器進行安裝,甚至螺絲的安裝順序,擰緊的力道都需要經驗和儀器。
活塞隙如果混入了細小的硬物顆粒,千萬次的研磨又會造成多大的損壞。所以裝配環(huán)境、工藝、設備、技術要求非常高。更要命的是,如果前兩步走不好,我們連裝配的機會都沒得練。
4. 橡膠在第3步里面,裝配過程中需要用到有機材料。有人說發(fā)動機就是鋼鐵和橡膠的共鳴,不錯。說橡膠是內燃機的核心材料毫不為過,無論是氣缸的密閉性還是油箱、水箱的密閉性,橡膠都是決定性作用。
Youtube上面有很多國外汽車大廠的發(fā)動機組裝視頻,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搜索關鍵詞是:Car Engine Assembly),看完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連擰螺絲的都是帥哥,他們的學歷絕不比我們低。
對于汽車發(fā)動機橡膠,我不了解,但是我知道電力工業(yè)中的有機材料現(xiàn)狀。高品質橡膠我們國產的不行,但是能力正在不斷提高。
5. 主要機械零部件凸輪,曲柄連桿,齒輪組,軸承,鏈條,液壓件,能做出來是一回事,能長時間穩(wěn)定的使用算是另一個概念。
歸根到底還是兩個問題:金屬材料,機械加工。大家發(fā)現(xiàn)了么?制造機器的機器才是最底層、最NB的家伙。俗話說,欲先攻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底層有了,什么都有了。日德美俄意法英的錘子可是磨了很久了。
6. 技術封鎖前面說的是技術問題,這個是個政治問題,但是卻無法回避。當今社會已是一個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化社會,社會化大分工已經使得各行各業(yè)的距離越來越遠。所以,任何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性產品都不可能自己生產所有的零件。
Google不可能為提高計算速度自己生產所有的處理器,GE不會為航空發(fā)動機研制更純凈的燃油,米其林輪胎不可能自己種橡膠樹。因為社會要分工,只有分工才能更專注。那么要想組織這么分散的資源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組織本身就成了一種能力,所以現(xiàn)代統(tǒng)治階級之所以能夠統(tǒng)治,不是因為壟斷了生產資料,而是壟斷了組織生產的能力。
企業(yè)也一樣,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企業(yè)都是自己具有某一部分的核心技術,然后將其他非核心組件外包,形成共贏的盈利形勢。全球已經形成了一個復雜的供貨鏈條,全球化大范圍的分工與合作已經是常態(tài)。
但是唯獨對中國,這些關系鏈條像著了魔似的紛紛瓦解。為什么,想必都知道。比如上面提到的鑄造模具,日德壓鑄模具只賣本國企業(yè),其他國家想買都買不到。但是我們不能那這個問題當擋箭牌,唯有自己擁有核心科技,別人才會看得起我們,才存在合作的價值;否則別人看的上我們的永遠只是人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