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一、試驗十號衛(wèi)星是哪里研制的?實踐十號衛(wèi)星系統(tǒng)主要由平臺及有效載荷組成。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承擔衛(wèi)星平臺部分研制,中科院力學所負責空間科學實驗,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受其委托進
一、試驗十號衛(wèi)星是哪里研制的?
實踐十號衛(wèi)星系統(tǒng)主要由平臺及有效載荷組成。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承擔衛(wèi)星平臺部分研制,中科院力學所負責空間科學實驗,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受其委托進行PESS系統(tǒng)的研制。2016年2月24日凌晨,中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wèi)星——“實踐十號”運抵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為2016年4月的發(fā)射任務進行最后的備戰(zhàn)。
科研方向
按照計劃,“實踐十號”將在軌道上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環(huán)境,在短短15天的太空飛行中,完成涉及微重力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空間材料科學、空間輻射效應、重力生物效應、空間生物技術等六大領域的19項實驗。之后,衛(wèi)星再把實驗樣品帶回地球,為微重力環(huán)境及復雜輻射環(huán)境中物質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提供依據(jù)。據(j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實踐十號衛(wèi)星副總設計師李春華介紹,實踐十號衛(wèi)星研制成功,
二、利用球隙進行工頻耐壓試驗要怎么進行測量?
用球隙測量沖擊電壓時,應通過調節(jié)極距來達到50%放電概率,此時被 測電壓即等于球隙在這一距離時的50%沖擊放電電壓。 ? 確定50%的放電概率常用10次加壓法,即對球隙加上10次同樣的沖擊電 壓,如有4~6次發(fā)生了放電,即可認為已達到50%放電概率。 高壓分壓器 被測電壓很高時,采用高壓分壓器來分出一小部分電壓,然后利用靜電電壓表、峰值電壓表、高壓示波器等來測量。 對分壓器的技術要求
三、為什么要進行鋼筋反向彎曲試驗?
舉個例子,一座大橋正常是受力向下,而出現(xiàn)共振的時候,就會有向上的時候。
四、鍋爐為什么要進行水壓試驗?
水壓試驗分:工作壓力試驗和超水壓試驗兩種.
水壓試驗的目的是檢查承壓部件的強度及嚴密性.一般在承壓部件檢修后,如更換或檢修部分閥門,鍋爐管子,聯(lián)箱等,及鍋爐的中,小修后都要進行工作壓力試驗.而新安裝的鍋爐,大修后的鍋爐及大面積更換受熱面管子的鍋爐,都應進行工作壓力1.25倍的超水壓試驗.
五、蘭利博士研制的載人飛機?
研制飛機的過程
他有一段傷心的經歷:研制飛機幾乎沒有搞成(如同菲搞成汽船,特里維雪克沒搞成火車頭一樣)。蘭利仔細制訂了空氣動力學原理,說明鳥類怎樣輕駕雙翼而滑翔,以及空氣怎樣會支承特殊形狀的薄翼。(可是,對他的理論提出異議的人正是開爾文;在這件事情上是開爾文錯了。)他所提出的生力計算公式到今天仍然被采用。蘭利的理論雖然是可行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他所用材料的結構強度或者發(fā)動機的缺陷,致使他的飛機未能飛成。
1896年他制造了一個帶動力的飛機模型。該模型飛到了150米的高度,飛行留空時間達到了近3個小時。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重于空氣的動力飛行器實現(xiàn)了穩(wěn)定持續(xù)的飛行,在世界航空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蘭利受到威廉·麥金萊總統(tǒng)的鼓勵,并取得政府資助的五萬美元(重于空氣的飛行應用到軍事上的可能性,因美國 u2013 西班牙戰(zhàn)爭而激起了政府的興趣),于1897至1903年間進行了三次試驗,但仍無所獲。
1903年10月7日,為美國陸軍和海軍研制的一種能用于戰(zhàn)爭的載人飛機“空中旅行者”進行首次飛行實驗,這架飛機采用了前后串置的機翼布局,以內燃機為動力,采用彈射方式起飛。但當彈射裝置將飛機彈出時,飛機卻一個倒栽蔥掉在了河里。飛行員死里逃生。
經過修復后再次試飛的“空中旅行者”又發(fā)生了機尾折斷,飛機垂直落入水中的事件。兩次試飛失敗引起輿論一片嘩然和嘲笑,紐約時報發(fā)表一篇苛刻的社論,抨擊蘭利的愚蠢,據(jù)他們認為,蘭利把公眾的資金白白丟進了無稽的夢想之中。他們預言,花它一千年,人也飛不起來。那篇社論發(fā)表九天之后,這個一千年突然完了;原來,奧維爾·賴特和威爾伯·賴特沿著利林塔爾的腳印,第一次乘飛機飛行成功。
六、1960誰研制的雙14飛機?
是1906年不是1960年,是巴西人杜蒙特。1906年,他研制成一架名為“雙14”的飛機,同年進行了試飛,成為在歐洲駕駛動力飛機飛行的第一人。1906年的飛行卻有數(shù)千名巴黎人親眼目睹,并被拍成電影記錄下來,還得到國際航空聯(lián)盟的官方認可。
七、雙十四的飛機是誰研制的?
巴西人杜蒙特。1906年7月,杜蒙特研制成一架名為“雙14”的飛機。
1906年,他研制成一架名為“雙14”的飛機,同年進行了試飛,成為在歐洲駕駛動力飛機飛行的第一人。
1906年的飛行卻有數(shù)千名巴黎人親眼目睹,并被拍成電影記錄下來,還得到國際航空聯(lián)盟的官方認可。
1906年11月12日,杜蒙特的14bis飛機又在6米高度飛行了220米,打破了當時所有飛行器的世界紀錄。
八、兩棲飛機研制時間?
繼去年完成陸上首飛后,中國首款自主研發(fā)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于2018年10月20日完成水上首飛,成功實現(xiàn)“雙首飛”。
這是一款什么樣的飛機要進行兩次“首飛”?能夠“上天”“入?!钡摹蚌H龍”AG600屬于水上飛機的一種,既能如鯤魚般化羽垂天、摶風九萬,又能如游龍般振鱗橫海、擊水三千。在百年航空史上,這種會“游”的飛機、會“飛”的船雖然不如陸基飛機生機盎然,卻從未缺席海天之間。古老機種與現(xiàn)代科技會擦出怎樣的火花?百年前的耀眼榮光如何重現(xiàn)世間?我們一起來看。
●會“游”的飛機
●會“飛”的船
起源與探索
來自歐美的“科技接力”
當萊特兄弟在1903年完成人類“首飛”的壯舉時,一定不會想到飛機也能從水上起降。那一年,一名叫威廉·克雷斯的人制造出了世界上首架水上飛機。當時,這艘被稱作“飛船”的裝備,雖然最終沒能飛起來,卻為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航空領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選擇。
1905年,年輕的法國建筑師加布里埃爾·瓦贊設計建造了一架底座裝有大型浮筒的水上滑翔機,并親自駕駛它進行了水上起飛試驗。雖然這次試驗結果不盡如人意,但飛機在水上起飛的可行性得到了進一步驗證。
隨后,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對水上飛機的探索中。這里面,就包括被后世稱為“浮筒式水上飛機之父”的亨利·法布爾。
在目睹了瓦贊的水上滑翔機試驗后,出生于法國船舶世家的法布爾開始癡迷于水上飛機研究。1910年,法布爾駕駛著他的“鴨子”號飛機,在馬賽附近的福斯貝爾河面完成了“首飛”——人類歷史上首次水上起飛試驗。
法國人打開了水上飛機這扇大門,而美國人則讓水上飛機從試驗品變成了實用品。在美國,格倫·柯蒂斯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實際上,在進入水上飛機這個全新領域前,柯蒂斯已經從事航空技術研究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就。1911年,柯蒂斯設計制造的D型水上飛機在圣迭戈成功完成水上起降,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飛行180公里的紀錄。
至此,真正實用的水上飛機出現(xiàn)了!隨后,為了促使水上飛機朝著更加實用的大型化發(fā)展,柯蒂斯又對水上飛機進行了深度改裝,設計了船型機身,一舉奠定了如今大型水上飛機的基本構型。
不過,那時的水上飛機只能在水上起降,這給飛機的日常維護保養(yǎng)造成了很大困擾。
一戰(zhàn)爆發(fā)前夕,世界上首款水陸兩棲飛機——英國索普威斯公司設計的“蝙蝠船”終于誕生了。
成長與巔峰
水上飛機的“黃金時代”
一切新技術都逃脫不了軍事家敏銳的目光,水上飛機的“黃金時代”也最先在軍事領域得以體現(xiàn)。
一戰(zhàn)前夕,世界主要國家海軍均對水上飛機的軍事應用展開了大量深入研究,由此催生了世界上第一支裝備飛機的海軍航空部隊、第一艘具備現(xiàn)代航空母艦雛形的水上飛機母艦。
戰(zhàn)爭期間,水上飛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和展示,作戰(zhàn)任務和方式也漸漸成型,即通過“艦上起飛、水面降落、吊裝回艦”的模式,進行遠距離偵察和為艦炮射擊提供目標定位,同時擔負部分反潛、護航、沿海巡邏與轟炸等任務。
到二戰(zhàn)爆發(fā)時,水上飛機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海軍的常規(guī)裝備,從日本到美國再到歐洲各國,世界主要國家所有重型水面艦艇都搭載了水上飛機,水上飛機母艦達數(shù)百艘,水上飛機躍上發(fā)展巔峰。鑒于性能不斷提升,除常規(guī)任務外,水上飛機還肩負起對海攻擊和空戰(zhàn)的使命。毫不夸張地說,水上飛機讓海軍插上了翅膀,成為當時當之無愧的“海上利劍”。
硝煙之外,水上飛機的“黃金時代”在民用航空運輸業(yè)中也展露無遺。經過橫跨大西洋飛行、編隊環(huán)球飛行和全程三萬多公里的環(huán)非洲勘測飛行等一系列遠距離飛行后,水上飛機被證實是當時遠洋航行的最佳選擇。
20世紀30年代,洲際飛行幾乎被水上飛機壟斷,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定期客運航班也隨之建立起來。
當時,每周都有從英國出發(fā)飛往埃及、印度、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地的航班。當時世界上最豪華的水上客機能載客74人,外加10名機組成員,設置有臥鋪,甚至配有餐廳和化妝室。
不過,隨著航空技術的大踏步邁進,水上飛機的“黃金時代”并未持續(xù)很久。
暗淡與衰落
特定條件的特殊產物
雖然有著巨大的軍用和民用需求,但水上飛機的飛速發(fā)展很大程度上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特殊現(xiàn)象。
一方面,在飛機發(fā)展之初,陸上機場的數(shù)量較少并且條件不夠完備,而大片的水域和碼頭成為水上飛機的天然起降場所。水上起降場不僅使用維護成本極低,而且安全性和靈活性更佳。
另一方面,早期陸基飛機與水上飛機的性能旗鼓相當,而后者擁有機體寬大、續(xù)航時間長等獨特優(yōu)勢,成為空中預警機等特種戰(zhàn)機和客機的首選。
正因為如此,在陸基飛機性能不斷提升和陸地機場條件不斷完善后,水上飛機存在的固有缺陷就慢慢凸顯出來——機身結構重量較大、航速較慢、抗浪性能要求高等。由此,世界各國對發(fā)展水上飛機的熱情也漸漸冷卻下來。
特別是噴氣式飛機和艦載直升機的出現(xiàn),給了水上飛機“致命一擊”。最典型的案例當屬二戰(zhàn)末期美國研制的H-4“大力士”噴氣式水上飛機。這架比安-225運輸機還大的“巨無霸”性能優(yōu)異,卻未能獲得一個訂單,最終淪落為供人們參觀的軍事“博物館”。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世紀30年代前后,各國的水上飛機型號至少有650余種,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仍在發(fā)展的大型水上飛機項目只有不到10個。毫無疑問,曾經的“海天主宰”衰落了。
復興與前景
不容小覷的實用價值
裝備發(fā)展總是與歷史條件緊密相連,帶有強烈的周期性。衰落不等于衰亡,水上飛機的復興只是時間問題。
率先“拾”起水上飛機的是日本。受限于《和平憲法》,四面環(huán)海的日本于20世紀70年代,自行研制列裝了PS-1水上飛機。該機主要用于水上救援和反潛巡邏,由此拉開了水上飛機復興的大幕。
目前,美國、日本、俄羅斯、加拿大、法國等國新研制了水上飛機20余款,生產總數(shù)達到1000多架。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日本的US-2、俄羅斯的Be-200和加拿大的CL-415。
雖然水上飛機復興的進程不夠矚目,價值卻不容小覷。在遠海島礁和沿海遠途運輸補給方面,大型水上飛機較陸基飛機擁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這對于海岸線較長,而離岸島礁較多、分布較散的國家而言,意義十分重大。在森林滅火方面,水上飛機較直升機更安全、更高效,森林覆蓋面積較大的國家對其需求十分強烈。
需要指出的是,大型水上飛機特別是水陸兩棲飛機的設計建造并非易事。由于兼具船舶和飛機的雙重特性,水陸兩棲飛機要兼顧水動和氣動性能,且兩者之間必須拿捏精準,研制難度較普通飛機大得多。
設計建造一款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需要舉全國之力協(xié)同攻關,體現(xiàn)的是一國航空工業(yè)的整體水平。
也許冷門而小眾的水上飛機注定無法重回巔峰,但它依然擁有獨特的生命力。充分激發(fā)它的活力,關鍵在于如何與國家戰(zhàn)略緊密結合、如何與實際需求緊密結合,這也是裝備發(fā)展和運用的核心所在。
九、法蘭進行哪些試驗?
探傷,無損超聲檢測,尺寸,壁厚等一系列的檢測,那是要求非常嚴格的客戶才做的檢測,一般的什么都不檢測,檢測是特殊要求的,材質,化學成分等一系列的檢測。
十、怎樣進行油壓試驗?
低油壓實驗是在機組停運時進行的。試驗方法很簡單,在主汽門前壓力為零的情況下,機組掛閘,投入油壓相關保護。
方法一:啟動調速油泵,機組掛閘,檢查主汽門調速汽門、高排逆止們開啟。
檢查機組各油壓正常后,關閉油壓測點考克門(此時,各油壓測點屬于憋壓狀態(tài),有呀應無變化),然后緩慢開啟油壓測點泄油閥(潤滑油低油壓實驗則開啟潤滑油壓力表測點泄油閥、調速油低油壓實驗則開啟調速油泄壓閥),此時測點油壓因緩慢下降。
應注意油壓下降至各低油壓報警值時,觸發(fā)低油壓報警。當油壓下降至停機值時,機組跳閘。
方法二:跟方法一前期方法相同,機組掛閘,各油壓正常后,聯(lián)系熱工強制各個油壓保護測點,分別出發(fā)低油壓報警與機組跳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