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德國政治家俾斯麥曾就意大利的脆弱軍事,這樣譏諷:“意大利人有極大的胃口,卻只有差勁的牙齒。”
埃塞俄比亞雖然是非洲國家,卻扼守連同蘇伊士運河的紅海海峽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德國政治家俾斯麥曾就意大利的脆弱軍事,這樣譏諷:“意大利人有極大的胃口,卻只有差勁的牙齒。”
埃塞俄比亞雖然是非洲國家,卻扼守連同蘇伊士運河的紅海海峽,扼守歐亞航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同時,埃塞俄比亞同阿拉伯半島近在咫尺,并非閉塞的地區(qū)。
對于意大利人來說,他們1870年代完成統(tǒng)一以后也急于建立殖民地。遺憾的是,由于意大利統(tǒng)一的太晚,當時世界多已經(jīng)被英法德荷甚至比利時等國瓜分,留給意大利的空間很少。
歷史上,意大利的殖民地只有這幾塊:
意屬索馬里蘭(今索馬里)(1889~1960年)
意屬厄立特里亞(1889~1941年)
利比亞(1912~1943年)
最后一個就是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1935~1941年)
可見,索馬里、厄立特里亞、埃塞爾比亞都是非洲窮國,而是都是靠在一起。
唯一還算湊合的利比亞,是在1911年打垮了更垃圾的奧斯曼帝國,搶來的。
因為當時利比亞沒有發(fā)現(xiàn)石油,所以只是一片沙漠的不毛之地,人口稀少,并沒有什么意義。
然而,埃塞俄比亞卻不容易對付。
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先對先進的非洲國家,人口眾多,農(nóng)業(yè)也算不錯。
所以,意大利先后發(fā)動了3次入侵戰(zhàn)爭。
早在1888年意大利軍隊出動大軍,趁著埃塞內亂,占領了該國北方領土。
1890年,意大利把從埃塞俄比亞奪得的北部領土和厄立特里亞殖民地合并。埃塞俄比亞政府拒絕接受意大利的保護。
到1895,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zhàn)爭爆發(fā)。
輕敵意大利出動3萬現(xiàn)代化軍隊,被12萬埃塞俄比亞人團團圍攻,慘敗。
當時埃塞部隊也裝備了步槍和部分火炮,武器上并沒有代差。
在阿杜瓦戰(zhàn)略決戰(zhàn)中,17700人的意軍7000人陣亡,2500人受傷,3500人被俘,幾乎全軍覆沒。
12萬參戰(zhàn)埃塞軍死亡在4000人-5000人之間,受傷6000-10,000人,并不慘重。
此戰(zhàn)失敗后,意大利退守到厄立特里亞殖民地。
1896年10月26日,意大利與埃塞俄比亞簽定了《亞的斯亞貝巴條約》,該條約規(guī)定,意大利承認埃塞俄比亞的完全獨立
直到墨索里尼執(zhí)政后,意大利便在1935至1936年間發(fā)動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zhàn)爭。
此次意大利軍隊的武器已經(jīng)相對埃塞人有代差,裝備大量飛機、大炮和坦克(595架飛機,795輛坦克),而對方只有輕武器(13架飛機,11輛坦克)。
意大利軍隊此次使用了高達50萬大軍,埃塞只有80萬。
即便如此,意大利軍隊仍然花費7個月時間,使用了包括毒氣在內的所有武器,才打垮了埃塞軍隊。
埃塞俄比亞當?shù)氐牡挚惯\動始終沒有放棄對殖民政府的騷擾和游擊,流亡海外的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也從未放棄對國家主權的堅持,這些均導致了殖民政府高昂的管制成本。
意大利在二戰(zhàn)失敗后,丟棄了埃塞這個殖民地。然而,意大利史學家卻認為這是完全正確的:“如果不是大戰(zhàn)將埃塞俄比亞重新分離出去,這塊地方遲早會令意大利將血流干?!?/p>
估計大家對埃塞俄比亞這個名字比較陌生,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國家。
埃塞俄比亞是個非洲國家,人口9千萬,面積110萬平方公里。埃塞俄比亞是個有三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這里最早的居民來自阿拉伯半島。
因此全國有半數(shù)以上的居民,都信仰伊斯蘭教。
埃塞俄比亞是非洲唯一跟中國軍隊交過手的國家(抗美援朝),但現(xiàn)在跟中國關系很好,目前有幾十萬中國人生活在那里。
埃塞俄比亞曾經(jīng)被意大利侵略過兩次,第一次是在1896年,意大利軍隊被打得滿地找牙,不得不會灰溜溜撤出軍隊,承認埃塞俄比亞的獨立地位。
1936年,意大利軍隊再次入侵埃塞俄比亞,這次意大利人得手了,他們如愿占領了這個非洲國家,國王賽拉西一世被迫流亡國外。
是盟軍在1941年打走了入侵者,解放了埃塞俄比亞人民,國王賽拉西一世才得以復辟。
那么,埃塞俄比亞在非洲,意大利在歐洲,二戰(zhàn)的時候,意大利軍隊為什么要千里迢迢侵埃塞俄比亞?一、埃塞俄比亞是塊肥肉。
我們知道歐洲國家最先進行工業(yè)革命,國力非常強大。這些崛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就要向海外尋求市場,掠奪資源,也就是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因此說侵略是帝國主義國家本性決定的,只要是比他們弱小的國家都要入侵,不管遠近,不管是什么國家。
早在16世紀的時候,埃塞俄比亞就先后遭到過葡萄牙和奧斯曼帝國的入侵。
200年以后,英國殖民者入侵了這個災難深重的非洲國家。
其次,埃塞俄比亞是塊肥肉,地廣人稀,現(xiàn)在的人口密度每公里才82人,當時人口稀少可想而知。
之所以說埃塞俄比亞是塊寶地,是因為它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不但可以開采出金燦燦的黃金,而且鎳、銅、鉑、鉭、硅、鉀鹽儲量非常豐富。
更叫人想不到的是,埃塞俄比亞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也非常可觀,至于大理石石灰石更是多了去了。
最叫人想不到的是,埃塞俄比亞的水資源還非常豐富,被稱為非洲水庫,這在普遍干燥少雨的非洲,實在是太難得了。
所以埃塞俄比亞的農(nóng)業(yè)非常發(fā)達,咖啡產(chǎn)量為非洲之冠,占全世界產(chǎn)量的六分之一。它的畜牧業(yè)更是位居非洲老大,世界前列。
對于殖民者來說,只要有機會,沒有能不能入侵的國家。那些資源缺乏的骨頭國家他們都敢入侵,更別說埃塞俄比亞這塊肥肉了。
二、轉嫁國內危機。
雖然埃塞俄比亞是塊肥肉,但意大利一直未能下手,找不到機會。
在十八世紀,埃塞俄比亞一直是英國的勢力范圍。1890年,意大利打走了英國人,好不容易把這里據(jù)為己有,但他們的統(tǒng)治遭到該國人民的反抗,六年后被埃塞俄比亞人打了出去。
雖然被人家打跑了,灰頭土臉;可是意大利人并不死心,依舊在惦記著這塊非洲肥肉。
1922年,大獨裁者、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分子墨索里尼上臺了,跟希特勒一樣,他也是個戰(zhàn)爭狂人,當然毫不猶豫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希特勒對外侵略是為了轉嫁國內矛盾,墨索里尼也是如此。
意大利也在1929年前后遭遇了經(jīng)濟危機,經(jīng)濟疲軟,物價飛漲、失業(yè)率居高不下,政府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和經(jīng)濟壓力。
發(fā)動戰(zhàn)爭就可以擺脫危機,千百年來,大獨裁者都是這樣做的,屢試不爽。
三、國際形勢有利。
上面我們說到,埃塞俄比亞(阿比西尼亞)是殖民者必爭之地,是英法傳統(tǒng)的勢力范圍,要想吞并阿比西尼亞,不能顧忌兩國的態(tài)度。
當時納粹德國正在磨刀霍霍,企圖征服歐洲諸國,英法對此非常恐慌,就想拉攏意大利抗衡希特勒。
開始的時候,法國非常主動。
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簽署了《意法條約》。這個條約的主題就是綏靖,幻想著意大利能倒向自己這邊。
英國開始的時候不同意意大利在非洲動手,怕影響到自己在那里的利益,但權衡之后,覺得如果能換取意大利不跟德國結盟,也值得。于是,英國雖然沒有公開支持,但也沒有表示反對,等于默許了墨索里尼的行動。
英法的縱容和默許,讓墨索里尼看到了希望。于是,就在1935年10月3日,發(fā)動了對埃塞俄比亞(阿比西尼亞)的侵略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