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基本定義
指由大氣污染物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卻效應,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前者如火山噴出大量塵埃和海水浪花飛濺將各種鹽分帶入大氣中;后者如工業(yè)、交通運
基本定義
指由大氣污染物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卻效應,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前者如火山噴出大量塵埃和海水浪花飛濺將各種鹽分帶入大氣中;后者如工業(yè)、交通運輸和生活中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煙塵。此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植被破壞等,產(chǎn)生許多灰塵由地面進入大氣環(huán)境,使懸浮在大氣中的顆粒物大大增加。
這些氣溶膠粒子會吸收和反射太陽輻射,減少紫外線通過,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大大減弱,導致地面溫度降低。大氣中氣溶膠粒子增加,增多了凝結(jié)核,使云量、降水量、霧的頻率增多,對地表亦起冷卻作用。由于這種作用宛如陽傘遮擋太陽輻射而使地面溫度降低,故取此名。
形成原因
火山活動對氣候的影響表現(xiàn)為:火山噴發(fā)出來的火山灰,將上升至大氣較穩(wěn)定層面——平流層,滯留其中很長時間并隨大氣運動飄移至很遠的地方;其所到之處就像“棉被”一樣阻擋部分太陽輻射到達地面,科學界稱其為“陽傘效應”。
因為火山爆發(fā)時把巨量的火山煙塵排放到了地球高層大氣中,這種最終分布到全球的火山煙塵能把大量的陽光熱量反射回太空,從而使地球氣溫降低。
例如1991年菲律賓皮奈圖博火山大爆發(fā),就曾使20世紀八九十年代強勁的全球變暖趨勢得到暫時的遏制。火山煙塵這種使地球大氣的降溫作用好像是給地球撐了一把陽傘,因此得名“陽傘效應”。
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荒漠化和沙塵暴,以及工業(yè)生產(chǎn)和戰(zhàn)爭爆炸排放的煙塵粒子同樣具有強烈的陽傘效應。
根據(jù)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評估報告,包括人類活動在內(nèi)造成的地球大氣中的煙塵粒子等所產(chǎn)生的陽傘效應,其降溫值相當于全球大氣溫室效應升溫值的20%。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煙塵粒子的陽傘效應,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變暖幅度將更大。
正當大多數(shù)人為“溫室效應”而憂慮的時候,一些人關注到一個與“溫室效應”相反的事實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戰(zhàn)爭、森林草原火災、火山爆發(fā)等人文與自然的活動,向大氣排入大量的煙塵,這些彌漫于大氣中的煙塵能散射太陽輻射,削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
這種作用猶如地球的一把“遮陽傘”,被稱為陽傘效應。陽傘效應的產(chǎn)生使地面接受太陽輻射能減少,且陰、霧天氣增多,影響城市交通等。
據(jù)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評估報告,包括人類活動在內(nèi)造成的地球大氣中的煙塵粒子的陽傘效應,其降溫值相當于全球溫室效應升溫值的20%。溫室效應使全球變暖,而陽傘效應卻使全球變冷,只不過變冷程度遠不如變暖罷了。
氣溶膠氣候
“陽傘效應”體現(xiàn)了氣溶膠氣候效應的一個方面。整個大氣是一個氣溶膠系統(tǒng),但直至六十年代,氣溶膠的研究工作的焦點是其物理和化學特征的研究。七十年代,氣溶膠的氣候效應完全在理論上被提出來。
到目前為止,氣溶膠氣候效應估算取得了一定進展。研究表明,由人類活動產(chǎn)生的氣溶膠對引起的硫酸鹽氣溶膠產(chǎn)生的直接輻射強迫為-0.3~-0.9W/m2,間接輻射強迫約為0~-1.6W/m2(IPCC,1994,1995)。
這種強迫相當于溫室氣體產(chǎn)生的強迫2.3W/m2(IPCC,1994)的三分之一,在這些情況下兩者大小幾乎相當。這意味著氣溶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弱甚至抵消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
氣候的異常和極端變化給人類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損害,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但是,在世界絕大數(shù)地方的氣候都在變暖的同時,我國和鄰近國家如印度的氣候卻出現(xiàn)了特殊的變化。
如近幾十年來,中國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平均氣溫不是增高,而是略有下降,我國的夏季出現(xiàn)了越來越嚴重的南澇北旱的趨勢,多少年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一直在尋求我國氣候異常變化的原因。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大氣物理學家羅云峰博士和其三位美國同事的工作對我國的氣候變化提出了一個新的解釋。他們的研究推測,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碳黑氣溶膠可能是我國和周邊國家氣候異常變化的因素之一,他們的研究結(jié)果發(fā)表在新一期出版的《科學》雜志上。
在正常的情況下,太陽光通過短波輻射穿過大氣層給地球升溫,同時地球在吸收太陽短波輻射的同時,自身又向外空發(fā)射紅外長波輻射穿過大氣層,因此,在無其它干擾的情況下,地-氣系統(tǒng)之間就形成了一種能量的平衡。
地球的平均溫度保持了相對的穩(wěn)定,適宜于人類生存。但是,自工業(yè)革命以來,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人類活動所排放的大量廢氣改變了大氣層的成分,影響了地-氣系統(tǒng)間的能量平衡,引起了氣候的強制性變化。
當二氧化碳、甲烷和臭氧等氣體堆集在大氣層里時,這些氣體會部分吸收地球向外空發(fā)射的紅外長波輻射,讓熱量不能散發(fā)出去。就像一個塑料大棚蓋在地球的表面,使地球表面溫度升高,形成了所謂的“溫室效應”。
因此,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也被稱為“溫室氣體”。與此同時,大氣層中還在另外一種人類活動排放的物質(zhì)――氣溶膠,它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小顆粒,主要由硫酸鹽,硝酸鹽,含碳顆粒,海鹽和礦物塵埃構成,科學家認為它的作用與溫室氣體剛好相反。
大氣層中氣溶膠能反射太陽光,減少了射向地球的太陽短波輻射能量,就像在地球上樹了一把陽傘,降低了地球表面的溫度,因此,被稱之為“陽傘效應”,氣溶膠對氣候有冷卻作用,可局部抵消溫室效應。
氣溶膠對氣候的影響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不同。二氧化碳在大氣層中的分布均勻,壽命長,晝夜作用一樣,而氣溶在大氣中的壽命短,有很強的地域特色,時空分布很不均勻,且晝夜作用不一樣。
因此,氣溶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遠較溫室氣體復雜。但是,由于人們?nèi)狈馊苣z的觀察數(shù)據(jù),氣溶膠對氣候變化的具體影響一直是一個謎。在大氣物理學家周秀驥院士,呂達仁研究員和李維亮研究員等的指導下,羅云峰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首創(chuàng)了一種利用多年氣象觀測資料推算氣溶膠數(shù)量的方法,并在國際上首次完整地分析了我國近30年來大氣氣溶膠的時空分布。
在此基礎上,羅云峰應邀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三位科學家合作,利用美國先進的氣候數(shù)值模式,模擬研究了氣溶膠對氣候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大氣中的氣溶膠對氣候有重要的影響,而在各種大氣氣溶膠中,有一類被稱之為碳黑的氣溶膠對氣候的作用非常特殊。
它不是反射太陽光,而是吸收太陽光,使地面氣溫降低,但加熱了周邊的空氣,影響了大氣層的運動,導致降雨量和氣候的非正常變化,他們的氣候模式模擬研究結(jié)果與我國區(qū)域氣候變化的實際情況相吻合。
他們得出的結(jié)論認為吸收性氣溶膠能影響區(qū)域氣候變化,由此推測近幾十年中國夏季降雨量出現(xiàn)南方雨水增多,北方干旱化加重,可能與地區(qū)性碳黑氣溶膠的增多有關。
他們的研究還推測印度碳黑氣溶膠的增長也與印度北方日益嚴重的干旱有關。碳黑類氣溶膠主要是生物質(zhì)燃料,煤等不完全燃燒的產(chǎn)物,在中國和印度,因為室內(nèi)生物質(zhì)燃料和煤的低溫燃燒,所以碳黑氣溶膠比較多。
這一研究結(jié)果從新的角度提出了中國氣候變化的可能原因,將人類活動與氣候的強制性變化聯(lián)系起來。
中國北方地區(qū)最近幾年屢遭日益嚴重的沙塵暴襲擊,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是過度農(nóng)耕,放牧和毀林是主要的因素。
中國政府正考慮在未來幾十年里投資數(shù)千億元人民幣增加森林面積和綠化帶,這當然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但是,如果新的研究證實碳黑氣溶膠的影響,那么采取相關措施減少這些人類活動產(chǎn)生的空氣污染物的排放,也將有助于降低中國夏季南方洪水,北方干旱和沙塵暴頻發(fā)的現(xiàn)狀。
羅云峰說,這一研究結(jié)果僅僅是在不少假設條件下數(shù)值模擬研究得到的,如果更進一步的研究證實碳黑氣溶膠對區(qū)域性氣候變化的影響,那么的確有理由減少這類人類活動產(chǎn)生的空氣污染物。
因為碳黑氣溶膠不僅讓氣候變暖,也是一類對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有害的污染物。但由于國際上認為我國大氣氣溶膠中碳黑氣溶膠到底占多少尚不清楚,他們所使用的氣候數(shù)值模式本身也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因此,這一研究結(jié)果還需要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來證實或認識碳黑氣溶膠對氣候和健康的復雜影響。
對空氣污染導致氣候強制性變化的新解釋也將會對我國和國際間的環(huán)境政策產(chǎn)生影響。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全球氣候變暖引起各國政府的關注,大家普遍認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罪魁禍首,因此產(chǎn)生了以減排二氧化碳為主的政府間《京都議定書》。
但是,美國至今拒簽《京都議定書》,美國政府所積極尋求的就是要通過減少其它污染物來替代減排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因為這樣它們所付出的經(jīng)濟代價更低,但由于中國碳黑類氣溶膠的排放量較大,這將會使我國處于比較被動的局面。
羅云峰認為,事實上,我國對于碳黑氣溶膠含量缺乏觀測數(shù)據(jù),對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對環(huán)境和氣候的科學認識還遠遠不夠,對涉及污染物對區(qū)域和全球影響的研究更弱,這幾個重要領域的交叉,綜合研究更談不上,研究資源分散,研究基礎條件落后。
為了加強我國在國際主流氣候科學界的影響,爭取在國際環(huán)境外交領域談判的主動權,應該盡快加強我國對大氣污染物,大氣環(huán)境與氣候變化和人體健康等領域的研究,為我國政府制定環(huán)境,氣候政策提供充分的科學依據(jù)。
核冬天
世界上最嚴重的陽傘效應還應是大規(guī)模核戰(zhàn)爭造成的“核冬天”。因為核爆炸會把更巨量的沙土塵煙送進大氣層,使地球大氣變得“烏煙瘴氣”。
大多數(shù)科學家都認為6500萬年前地球上恐龍的突然滅絕,就是一個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巨量煙塵造成“核冬天”的結(jié)果。
原理及影響
懸浮在大氣中的氣溶膠顆粒一方面將部分太陽入射輻射反射回宇宙空間,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增加行星反照率,是地面接收的太陽能減少;另一方面某些吸濕性的粒子有作為凝結(jié)核,促使周圍水汽在它上面凝結(jié),導致低云、霧的增多,改變云的光學特征和壽命,使云的反照率增加,同樣具有減少入射輻射,使地面和底層大氣的溫度降低的作用。
“陽傘效應”在北半球表現(xiàn)的最為明顯,其原因在于本地區(qū)較高的工業(yè)化程度和由此產(chǎn)生的空氣污染。正當大多數(shù)人為“溫室效應”而憂慮的時候,一些人關注到一個
?
陽傘效應
與“溫室效應”相反的事實,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戰(zhàn)爭、森林草原火災、火山爆發(fā)等人文與自然的活動,向大氣排入大量的煙塵,這些彌漫于大氣中的煙塵能散射太陽輻射,削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這種作用猶如地球的一把“遮陽傘”,被稱為陽傘效應。
陽傘效應的產(chǎn)生使地面接受太陽輻射能減少,且陰、霧天氣增多,影響城市交通等。世界上最嚴重的陽傘效應是大規(guī)模核戰(zhàn)爭造成的“核冬天”。因為核爆炸會把更大量的沙土塵埃送進大氣層,使地球大氣變得烏煙瘴氣。
由于地面上得到的太陽熱量劇減,使地球氣溫甚至降到零下,因而被稱為“核冬天”(核冬天理論本身尚不成熟,處于研究階段)。因而,在研究全球變化這樣一個重大問題是必須考慮氣溶膠的影響。
但可惜氣溶膠的氣候效應研究水平還很低,遠遠沒有達到溫室氣體對氣候影響研究的水平。氣溶膠粒子對全球氣候研究的作用,還是模糊不清的,也缺少全球范圍的大氣氣溶膠監(jiān)測資料。
加強對全球范圍大氣氣溶膠的監(jiān)測,并加強對其氣候效應的研究,是氣溶膠科學中的一個急迫的任務。
相關信息
二氧化碳增多形成溫室效應。由于工廠、交通運輸以及家庭等大量燃燒煤、石油等化工燃料,再加上濫伐森林,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增加。二氧化碳能夠透過太陽短波輻射,使到達地表增加溫度;同時
它又能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后使氣溫升高,再以逆輻射形式射向地面,如同溫室玻璃一樣,起保溫作用。溫室效應的產(chǎn)生,使全球氣溫逐漸升高,兩極冰川部分融化,全球海平面升高,危及部分島嶼和大洲沿海低地的安全。
大城市產(chǎn)生熱島效應。大城市中密集的人口和眾多的工廠每天產(chǎn)生大量的熱,使氣溫升高;同時,晚間工廠排出的大量煙尖微粒和二氧化碳,如同被子一樣阻止城市熱量的擴散,致使城市比郊區(qū)氣溫高,如同一個“熱島”矗立在農(nóng)村較涼的“海洋”上。
熱島效應的產(chǎn)生,不僅使人們工作效率降低,而且中暑人數(shù)增加,夏季高溫導致火災多發(fā),加劇光化學煙霧的危害。
海洋石油污染形成的油膜效應。人類每年有意或無意將許多石油傾注到海洋里,一方面會沾附在海岸,破壞沿海環(huán)境;另一方面會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
油膜,特別是大面積的油膜,把海水與空氣隔開,如同塑料薄膜一樣,抑制了膜下海水的蒸發(fā),使“污區(qū)”上空空氣干燥;同時導致海洋潛熱轉(zhuǎn)移量減少,使海水溫度及“污區(qū)”上空大氣年、日差別變大。油膜效應的產(chǎn)生,使海洋失去調(diào)節(jié)作用,導致“污區(qū)”及周圍地區(qū)降水減少,“污區(qū)”及周圍地區(qū)天氣異常。
危害
在白天能吸收和減弱到達地面的太陽直接輻射而降低城市氣溫,稱為"陽傘效應";到了晚上,懸浮污染物可以反射地表的長波輻射,形成溫室效應并加強城市的熱島強度,礦物燃料和某些生產(chǎn)過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氣體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能力和大氣逆輻射效應更強,形成明顯的溫室效應,使城市氣溫高于郊區(qū)的現(xiàn)象更為突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