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1987年9月,北歐巴倫支海上空,挪威海軍的一架P-3B“獵戶座”反潛機在對公海正常航行的蘇聯(lián)艦隊進行偵察之時,被蘇聯(lián)警戒雷達發(fā)現(xiàn)并識別為威脅目標,隨即蘇聯(lián)方面派遣瓦西里辛巴爾
1987年9月,北歐巴倫支海上空,挪威海軍的一架P-3B“獵戶座”反潛機在對公海正常航行的蘇聯(lián)艦隊進行偵察之時,被蘇聯(lián)警戒雷達發(fā)現(xiàn)并識別為威脅目標,隨即蘇聯(lián)方面派遣瓦西里辛巴爾上尉駕駛一架機身涂有紅色“36”編號的蘇-27“側衛(wèi)”戰(zhàn)斗機對P-3B進行攔截。
著名的“巴倫支??罩惺中g刀”中“操刀者”:蘇-27
上午10時許,P-3B“獵戶座”與蘇-27在巴倫支海相關空域遭遇,當時北約方面對蘇-27機型并不了解,所以P-3B機組乘員也開始對蘇-27進行拍照觀察,希望獲得其更多的細節(jié)線索,但是蘇隨著兩架戰(zhàn)機之間的距離愈發(fā)近后,壓抑的氣氛就開始出現(xiàn)在P-3B的機艙內了。
但是由于P-3B已經提前向北約方面呼叫了支援,所以事實上兩架挪威空軍的F-16已經接近巴倫支海相關海域上空,所以即使像蘇-27駕駛員傳達了將要離開的消息后,P-3B仍然不為所動,繼續(xù)沿著航線飛行。
但是蘇-27駕駛員肯定沒有那么好的耐性了,瓦西里辛巴爾上尉做出了一個驚險動作來驅趕挪威的P-3B反潛機:通過突然減速并且飛抵P-3B的機身下方,試圖讓P-3B機組乘員感到畏懼并離開。但是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蘇-27的后垂直尾翼就像是手術刀一樣直接把P-3B的右側靠外的發(fā)動機給戳壞。
空中“肉搏”瞬間
突然失去一門發(fā)動機,P-3B機動性收到較大影響,在失速下滑足有上千米的距離后才穩(wěn)住機身,隨即由于機身受損被迫返航。這次空中“肉搏”在冷戰(zhàn)末期可謂大名鼎鼎,雖然蘇-27的尾翼也遭到嚴重損壞,但是這次“巴倫支海空中手術刀”事件給西方各國心目中留下了蘇聯(lián)駕駛員作風剽悍的印象,而更重要的,就是讓西方首次通過特寫照片和真實較量認識到了蘇聯(lián)這種剛服役沒多久的新式戰(zhàn)機:蘇-27,那么為什么蘇-27可以成為令北約各國心生畏懼的“空中手術刀”呢?
蘇-27戰(zhàn)機繼承了蘇聯(lián)軍方一貫的追求機動性的傳統(tǒng),所以在蘇-27原型機T-10誕生后,當設計師發(fā)現(xiàn)T-10與美國的F-15“鷹”式戰(zhàn)斗機相比仍然處于劣勢,所以T-10S(蘇-27基本型)在T-10的基礎上幾乎是完成了重新設計,再次加強其機動能力。
瓦西里辛巴爾在機艙內冷酷的表情
首先整機的氣動布局完成了重新規(guī)劃設計,機翼面積大幅增大的同時,減小了后掠角并去除了翼刀,仿造F-15的機背減速板設計為蘇-27重新設計了減速板(從機身下方改到機背)。另外在進氣道上,為了保證發(fā)動機正常使用并免受吸入異物的影響,進氣道中還加裝了網狀隔板。
蘇-27機動性是其最大特色
這些設計概念在蘇-27上的使用,在整體上提升了蘇-27的外形流暢性,所以從1986年開始,大幅輕量化的蘇-27接連打破爬升時間、爬升速度和高度等一系列機動方面的記錄,就僅在1986年到1988年3年間,蘇-27一共打破27項世界紀錄。所以在機動性堪稱當時世界第一的情況下,蘇-27能夠做出驚險刺激的動作完美對P-3B進行“空中開刀”,就成為了順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