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一、錢學森帶出了哪些學生?錢學森帶出的學生有孫家棟,中國第一顆衛(wèi)星總設計師。張瑜,現在是科學院院士,在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力學系聽錢學森講過課,是第一屆畢業(yè)生。二、錢學森對祖
一、錢學森帶出了哪些學生?
錢學森帶出的學生有孫家棟,中國第一顆衛(wèi)星總設計師。
張瑜,現在是科學院院士,在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力學系聽錢學森講過課,是第一屆畢業(yè)生。
二、錢學森對祖國有哪些貢獻?
1、錢學森回國后,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下,積極參與我國火箭和空間事業(yè)的規(guī)劃和組建工作,并以他在空氣動力、火箭發(fā)動機、制導控制、總體結構、材料工藝、計算機、質量控制和系統(tǒng)工程等領域的博深知識,為我國培養(yǎng)了大批火箭和空間技術人才,在領導我國的導彈、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2、1956年,錢學森提出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yè)的意見書》,主持編制了《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綱要》中的《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方案。同年,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擔任首任院長,開始組織科研隊伍,開展火箭技術的研究工作。
3、1958年,在爭取到有限的援助之后,錢學森協(xié)助聶榮臻元帥主持和部署了第一枚近程導彈的仿制工作。他深入研究室、試驗站、發(fā)射場解決導彈技術工程中的難題,開辦訓練班講授火箭概論,倡導“神仙”會討論航天課題,集思廣益,協(xié)同攻關。
4、1960年11月5日,在他的參與和組織下,我國發(fā)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導彈,這成為中國新興火箭事業(yè)的轉折點。此后,錢學森領導中國的火箭開始走上了獨立研制的道路。
5、1962年3月21日第一枚中近程導彈發(fā)射時由于姿態(tài)失穩(wěn)和發(fā)動機起火而失敗,錢學森認為經過挫折會使人變得聰明起來,勉勵科技人員振作精神,分析找出失敗的原因。他提醒設計師注意發(fā)動機的高頻震蕩和系統(tǒng)的協(xié)調,提出了解決導彈總體設計和地面試驗的關鍵問題。
6、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和工人的努力,1964年6月29日第一枚東風2號中近程導彈發(fā)射試驗獲得成功。在錢學森的組織協(xié)調下,經過對這種導彈的改進,1966年10月27日用導彈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發(fā)射試驗傳出捷報。不過,這時中國的“兩彈”研制尚處于秘密狀態(tài),人們并不知道錢學森主持創(chuàng)造了這些奇跡。
7、在錢學森的領導下,1970年初中國中遠程導彈研制發(fā)射成功,表明已經掌握了兩級火箭及分離技術,在此基礎上加上一個第三級固體火箭,研制成長征1號運載火箭。錢學森還具體處理了火箭晃動幅值異常和火箭地面試車受到干擾的問題。第一顆衛(wèi)星名為東方紅1號,確定了衛(wèi)星要“上行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的總要求。
資料擴展: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镠第33世孫,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fā)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三、錢學森作出了哪些貢獻?
近代力學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chuàng)性貢獻。為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是我國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倡導人。
四、錢學森為實現夢想做出了什么努力?
錢學森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贏得了“中國航天之父”的美譽。
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建立”規(guī)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研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fā)展規(guī)劃,發(fā)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tǒng)學等。
五、魯迅為祖國做出了什么貢獻?
一 ,魯迅開創(chuàng)了描寫知識分子和農民這兩個現代文學題材,注意了描寫了這兩個階層,并著眼于他們精神的病苦和內心的苦痛?! 《?,魯迅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是嘗試寫出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并在思想藝術上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 三,魯迅的寫作的獨特的小說模式及看與被看的模式和離去---歸來---再離去模式?! ◆斞?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薄 ◆斞敢簧谖膶W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f集: 《吶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 《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雜文集: 魯迅生前所創(chuàng)作的未結集出版的雜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許廣平等整理出版納入第一版魯迅全集中,然而時間倉促,難免遺珠,1948年、1952年唐?|又整理出版了《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xù)編》,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類方式納入各種版本的魯迅全集之中,在這些全集中對這些文章總集所取名目頗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魯迅全集》所取名為準。
六、丁肇中為祖國做出了哪些貢獻50字?
1965年,針對電子是否有體積的理論而進行的測量電子的半徑實驗,1974年改變了人類對物質基本結構認識的新粒子家族的發(fā)現實驗,1979年膠子的發(fā)現實驗,1982-2003年由19個國家、600名科學家共同參加的在歐洲核子中心進行的L3實驗,1994至今國際空間站上唯一的大型精密物理實驗AMS實驗。
[2] 阿爾法磁譜儀(AMS02)是一個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丁肇中構思建造的物理探測儀器。他所帶領的高能物理團隊將三十多年來粒子加速器所積攢下來的經驗推向太空。阿爾法磁譜儀將依靠一個巨大的超導磁鐵及六個超高精確度的探測器來完成它搜索的使命。[七、祖國為我們做的貢獻有哪些?
祖國為我們做的貢獻太多了,有安全,教育,工作,社保,醫(yī)保等等。
最大的貢獻就是安居,和樂業(yè)。祖國動用強大的軍隊和大量資源保護國家,保護我們,讓我們免遭外敵的侵犯。使我們能夠安心地生活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而快樂的工作。祖國的恩情說不完也報不盡,只有感恩和珍惜!
八、為祖國做貢獻的崗位有哪些?
太多了,數不勝數啊,駐守邊疆的解放軍戰(zhàn)士,節(jié)假日執(zhí)勤的消防官兵,醫(yī)院的醫(yī)生,護士,人民的教師也應該算吧,為人民做好事兒的,保衛(wèi)國家安定的,保護人民群眾利益的、都是為祖國作貢獻的人。
九、錢學森對祖國做出的貢獻?
2009年10月31日,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去世,然而他留下的這些遺產卻在他去世之后依然護佑著偉大中國,在復興路上奮力前行。
提出發(fā)展激光陀螺,讓中國武器擁有火眼金睛
激光陀螺,學名“環(huán)形激光器”。實際上是一種無質量的光學陀螺儀,利用環(huán)形激光器在慣性空間轉動時正反兩束光隨轉動而產生頻率差的效應,測定敏感物體相對于慣性空間的角速度或轉角,進而測定物體方向等。
激光陀螺用于為各類戰(zhàn)機和精確打擊武器提供導航和制導所需要的實時航向、速度、高度、姿態(tài)等空間位置信息。使戰(zhàn)機能可靠飛行和靈活進行高速戰(zhàn)術機動,并使精確打擊武器的射程和命中精度得到很大提升。同時,它還為機動發(fā)射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尋北提供方位基準,使它們能實現快速定向定位,準確地命中目標。
可以說,激光陀螺廣泛用于如今的戰(zhàn)斗機、潛艇、導彈、人造衛(wèi)星、火箭等高精尖裝備之上。沒有激光陀螺,任何高精尖武器都是一堆廢鐵。
1963年,美國斯佩里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環(huán)形激光陀螺試驗裝置,該裝置的正方形光路邊長為1m,可測量旋轉速率。第一臺激光陀螺誕生之后,錢學森就意識到了其重要性。
1971年,在錢老的倡議下,國防科技大學成立了激光研究實驗室,錢學森相中了高伯龍,認為他能夠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
1975年,在錢學森教授建議下,已經47歲的高伯龍離開鐘愛的理論物理行當調任到國防科技大學激光研究室工作。
受客觀條件限制,激光研究室對激光陀螺知之不多,錢學森將僅寫有激光陀螺簡單原理的兩張小紙條交給了課題組,這兩頁紙上都是英語,只有一個光路圖,這兩張紙條也被稱為錢學森密碼。他們成為了當年研究的所有基礎。
而高伯龍院士也沒有辜負錢學森的期望,花費整整43年,終于在2014年構建了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高水平激光陀螺全閉環(huán)研發(fā)體系,研發(fā)與應用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
團隊研制的兩大系列、九種型號的激光陀螺成為應用在陸、海、空先進武器裝備的關鍵部件,為推進我國武器裝備發(fā)展和提升部隊戰(zhàn)斗力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與師弟郭永懷提出發(fā)展風洞
錢學森與其師弟,也是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先生,都是空氣動力學領域的專家,錢學森曾和其老師卡門一起最早提出高超聲速流的概念,為飛機在早期克服熱障、聲障,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空氣動力學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高亞聲速飛機設計中采用的公式是以卡門和錢學森名字命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
錢學森夫婦和郭永懷夫婦
在回國之后,錢學森和郭永懷都意識到高超音速武器在未來的重要性,錢學森和郭永懷這對著名的搭檔極力倡導在國內開展高速、超高速空氣動力學、電磁流體力學和爆炸力學等新興學科的研究。為了將這些領域的研究鋪開,他在北京組織了高超聲速討論班,研究探討了許多前沿領域的重大課題,對我國高速飛行器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要想發(fā)展高超音速武器,那就必須要建風洞,風洞指的是風洞實驗室,是以人工的方式產生并且控制氣流,用來模擬飛行器或實體周圍氣體的流動情況,并可量度氣流對實體的作用效果以及觀察物理現象的一種管道狀實驗設備。
風洞實驗是飛行器研制工作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所有飛機、導彈、飛船等航空航天飛行器必須經過風洞實驗。風洞中的氣流需要有不同的流速和不同的密度,甚至不同的溫度,才能模擬各種飛行器的真實飛行狀態(tài)。
根據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郭永懷的構想,我國于1965年在四川組建了高速空氣動力研究機構,1968年,郭永懷在此基礎上又領導組建了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fā)展中心,下設計算空氣動力學研究所、低速空氣動力學研究所、高速空氣動力學研究所、超高速空氣動力學研究所、設備設計與測試技術研究所五大中心研究所。40多年來,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造了數十座高質量的風洞,其規(guī)??胺Q亞洲之最。
而郭永懷先生更是讓其學生俞鴻儒先生發(fā)展激波管技術,研制激波風洞,在郭永懷犧牲之后,俞鴻儒決心要完成老師遺愿,在經過了長達50年的努力之后,俞鴻儒和自己的接班人姜宗林成功打造了全球可復現飛行條件的高超聲速風洞——JF12高超聲速復現風洞。
JF12高超聲速復現風洞采用了俞鴻儒全球獨創(chuàng)的反向爆轟驅動技術。目前全世界激波管強驅動方式共有三種:重活塞驅動、加熱輕氣體驅動以及俞鴻儒的爆轟驅動。
JF12高超聲速復現風洞可復現25—40公里高空、5到9倍聲速的高超聲速飛行條件,JF12復現風洞有效實驗時間達到130ms,是美國的4倍。復現風洞理論和技術解決了困擾高超聲速地面試驗六十年的世界難題,實現了風洞試驗狀態(tài)從流動“模擬”到“復現”的跨越,JF12激波風洞的誕生也讓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制成為了可能。
可以說,沒有高超聲速復現風洞,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制只能說做夢!另外,央視曾經報道過,很多款新型高超音速飛行器模型都在JF12風洞“吹過風”,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里面會有什么武器!
中國能夠擁有這全世界獨一無二,連美國都沒有掌握的JF12高超聲速復現風洞,離不開俞鴻儒先生半個世紀的努力,更離不開錢學森和郭永懷先生奠定的基礎。
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
1956年,錢學森參與籌備組建中國導彈航空科學研究領導機構航空工業(yè)委員會,受命負責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兼任院長。
1956年元旦下午三點,錢學森在北京給解放軍高級將領講課時在黑板上寫下了“火箭軍”三個字。
按照錢學森給出的定義,“火箭軍”就是導彈部隊,是一支不同于現有陸、海、空三軍的新型部隊,是一支能夠遠距離、高準確度命中目標的部隊,是現代化戰(zhàn)爭中極其重要的后起之秀。
所以錢學森一生大力研發(fā)導彈,1960年,錢學森協(xié)助聶榮臻成功組織了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發(fā)射試驗。后來又參與了中國第一枚改進后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試驗。領導了中國洲際導彈第一次全程飛行、潛艇水下發(fā)射導彈和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wèi)星發(fā)射任務。
可以說,錢學森對于我國制定導彈決策和火箭導彈技術攻關貢獻了巨大力量,為火箭軍達到核常兼?zhèn)洹⑷驊貞?zhàn)的戰(zhàn)略要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提出核火箭構想,未來航天領域的革命技術
人類如果想要實現走出太陽系的夢想,或者實現在太陽系內旅行,即使使用目前性能最好氫氧推進系統(tǒng),噴氣速度也只能達到43000~44000千米/秒。依靠這樣的速度到達最近的恒星也要幾萬年,那么人類想要走出太陽系,就只能成為一個夢。
所以如果要提高速度,那么動力系統(tǒng)就要革新,科學家認為應該要靠核動力。核動力火箭就是用核能代替?zhèn)鹘y(tǒng)化學能燃料作為動力的火箭,核動力火箭無論是在動力上還是續(xù)航力上都有傳統(tǒng)火箭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
目前化學燃料的火箭推力太小并且持續(xù)力太低,每次發(fā)射必須尋找合適的發(fā)射窗口,以便利用行星的引力來加速,使飛船能真正飛往宇宙深處。而安裝了核動力的飛船和探測器,由于推力強大,不必利用行星引力,更不必擔心航線的限制。核動力飛船是未來航天業(yè)的必然趨勢。
如果在宇航推進系統(tǒng)中要利用核動力,共有3種方式可供選擇:1、利用小當量核彈爆炸;2、直接利用來自反應堆的高能粒子;3、利用核反應堆的熱能。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核科學家泰勒提出了類似的“獵戶座”計劃,每顆原子彈的爆炸當量為2000噸TNT(在大氣層外),爆炸50顆后飛船的最大速度可達70千米/秒。
1944年1月,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科學實驗室 (LASLEA)的科學家斯坦尼斯·烏拉姆(波蘭裔美籍數學家,“曼哈頓工程”的參與者)與弗雷德里克·J·霍夫曼開始對利用核能進行宇宙航行的可行性問題進行探討。
而早在1949年,還在美國的錢學森就提出了關于關于熱能核動力火箭的一個詳細方案;在1953年研究了跨星際飛行理論的可能性。
2013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和總體部合作提出了適用于載人火星飛船的、短期內實現地火往返飛行的空間大功率核電推進系統(tǒng)方案。
可以說,這項關于未來航天領域的革命技術將決定未來太空爭霸賽的勝利走向,錢學森關于核動力火箭的方案究竟會不會助力中國在星際旅行中拔得頭籌,讓我們拭目以待。
錢學森彈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1943年還在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的錢學森跟他的兩個同學一起,在起草的一份火箭噴氣推進實驗計劃中構建了一種設想。基本原理就是讓彈頭在“臨近空間”(距地面20—100km)進行增程滑翔,然后再進入稠密大氣。為什么彈頭會在這個高度滑翔而不是“一頭栽下來”呢?因為在“臨近空間”存在著較為稀薄的大氣,當高速物體由真空進入密度介質時,會產生反壓,所以,“錢學森彈道”又被稱為“助推滑翔彈道”。
錢學森彈道的精髓在于是利用火箭為動力把飛行器發(fā)射入高空,突破大氣層,然后飛行器從太空再度返回大氣層,當角度合適的時候,飛行器會如同瓦片在水面上打水漂一樣被彈起,然后再落下,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彈起——落下的運動軌跡,飛行器就能夠以高速抵達目標。這也被稱為助推-滑翔式彈道,即半彈道式再入航天器或升力體式航天器的再入彈道的基本設計思想。
,在錢學森彈道提出了幾十年的時間里,很多國家都想百分百地消化這份錢學森留下來的遺產,美俄等強國紛紛推出新概念飛航導彈方案,很多都基于錢學森彈道。
錢學森彈道在高超音速武器里面發(fā)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呢?
通常,一個物體拋起來再落下,軌跡是個拋物線,大多數導彈的路徑也是這樣,但錢學森彈道利用了高層大氣的“彈性”,獲得了一種打水漂似地路徑。東風17發(fā)射后會以很高的角度快速沖出大氣層,在重新返回大氣層時會以很低的角度斜擦大氣層的“頂面”。就像貼著水面擦過的光滑石子被水面彈起來,導彈強烈擠壓下方的大氣,也一樣會被大氣彈起來,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保持極高的速度。
那么這樣做有什么用呢?利用高層稀薄大氣的空氣滑翔下來,會讓軌道變得非常復雜,難以預判,這也是它最為恐怖的地方,變化莫測的彈道軌跡讓現役反導系統(tǒng)束手無策。
再加上它的末端速度最快可以達到20馬赫,就算是一個鐵塊,如此高的速度,硬砸都能把航母砸沉,而且航母還沒有辦法進行攔截,因為太快了,中間還會變軌,除非美國的反導系統(tǒng)會讀心術,知道它在想什么!
中國采用了錢學森彈道的DF-17是全球首款承波體高超音速武器,在西太平洋內將所向披靡。
創(chuàng)立系統(tǒng)工程中國學派
系統(tǒng)工程是為了最好地實現系統(tǒng)的目的,對系統(tǒng)的組成要素、組織結構、信息流、控制機構等進行分析研究的科學方法。它運用各種組織管理技術,使系統(tǒng)的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協(xié)調和相互配合,實現總體的最優(yōu)運行。
60年代,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地運用了系統(tǒng)工程的科學方法,按預定目標第一次把人送到了月球。以此為轉機,系統(tǒng)工程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獲得迅速發(fā)展,被廣泛應用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開創(chuàng)了系統(tǒng)工程發(fā)展的新時期。
1978年9月27日錢學森發(fā)表理論文章《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tǒng)工程》問世,標志著“系統(tǒng)工程中國學派”的誕生。
這篇文章首次在實踐與理論層面對系統(tǒng)工程進行清晰梳理。自此而始,系統(tǒng)工程的應用突破航天領域。明確提出了系統(tǒng)工程是組織管理系統(tǒng)的技術是對所有系統(tǒng)都適用的技術和方法,以此文發(fā)表為標志,錢學森將系統(tǒng)工程科學擴展到了社會系統(tǒng),中國的系統(tǒng)工程隨后被推廣到經濟、社會、人口、軍事、行政、法制、科學、教育、人才、情報和未來研究等社會科學領域,并且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 充分顯示了它無限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如今,系統(tǒng)工程已經在我們的社會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這都要得益于錢學森先生。錢學森為中國做出了非常非常多卓越的貢獻,我們應該永遠記得他。
我們同時也要記得那些將錢學森提出的構想、原理實踐的科學家,正是他們的共同努力,才讓中國在僅僅70年的時間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致敬,那些為了大國崛起奉獻一生的科學家!
十、楊振宇為祖國做出了怎樣貢獻?
1.1977年2月27日,楊振寧在美國以“全美華人協(xié)會”負責人的身份與他人共同發(fā)起成立“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瘑T會”。
2.以 8 000美元的代價在當天的《紐約時報》上刊登全頁廣告啟事“致美國卡特總統(tǒng)公開信”,全文用英文發(fā)表,旁邊加了八個中文字:“亡羊補牢,猶未為晚2”
3.1979年1月30日,在華盛頓全美華人協(xié)會等組織舉辦的歡迎鄧小平的宴會上,楊振寧致了題為“建造友誼橋梁的責任”的歡迎詞。
4.楊先生極力推動中國基礎科研(向毛主席建議要重視基礎研究并被采納)
5.擔任美國“華協(xié)”主席,極力促進中美科技文化交流
6.參加發(fā)起了“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瘑T會”
7.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fā)起組織CEEC(與中國學術交流會),資助中國學者去進修
8.1982年,楊振寧直接寫信給中國有關部門領導,對中國科技發(fā)展的戰(zhàn)略再次提出建議。
9.1983年,楊振寧倡議的‘沖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基金會”在香港組成,楊振寧任基金會董事會主席。
10.極力建議中國要優(yōu)先發(fā)展生物技術與計算機技術
11.促成香港實業(yè)家劉永齡先生設立“億利達青少年發(fā)明獎”、“吳健雄物理獎”、“陳省生數學獎”
12.在陳省身先生所建立的南開數學研究所內建立理論物理研究室
13.幫助清華大學建立高等研究院
14.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籌措大量資金,不久前還籌得1000萬美元
15.為清華大學請來姚期智這樣世界頂尖的計算機科學家(華人世界唯一的圖靈獎獲得者)
16.積極維護祖國統(tǒng)一,明確反對“臺獨”,指出“合作興,分則衰”
17.積極參于“保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