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本文目錄一覽:
1、關于颶風式戰(zhàn)斗機性能和用途?
2、臺風戰(zhàn)斗機性能如何?
3、颶風 能把飛機吹上天嗎
4、颶風戰(zhàn)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一覽:
關于颶風式戰(zhàn)斗機性能和用途?
颶風式戰(zhàn)斗機也是二次大戰(zhàn)中聞名遐邇的戰(zhàn)斗機。它的名氣,首先出在曾慘敗給誕生于同一時間的對手,接著又因戰(zhàn)功赫赫而名聲大噪。20世紀20年代英國空軍一份報告提出:時速超過300千米的戰(zhàn)斗機很難編隊飛行,也不能作劇烈的機動動作,因為過載會大得令飛行員無法忍受,再加上“單翼機不安全”的著名研究報告,令英國空軍的首腦人物一直對單翼戰(zhàn)斗機持懷疑態(tài)度。
但霍克飛機公司的肯姆爵士富有遠見地堅持設計單翼戰(zhàn)斗機,并爭得軍方的采納。在設計過程中,肯姆爵士把颶風戰(zhàn)斗機原計劃采用的蒼鷹發(fā)動機和固定式起落架改為馬力更大的灰背隼PV12發(fā)動機和收放式起落架,并將作為主要裝備的4挺機槍增進至8挺。此外,颶風還采用了許多當時屬十分先進的技術,如流線型的機身,前半部覆以全金屬蒙皮。密封式座艙蓋向后滑動打開,方便飛行員跳傘時的緊急脫離。首架颶風式戰(zhàn)斗機在1935年11月試飛成功。
在1940年8月的不列顛空戰(zhàn)中,人們的注意力都被性能更好,足以和梅塞施密特109匹敵的噴火式戰(zhàn)斗機所吸引,因此颶風式戰(zhàn)斗機的功績往往被忽視。實際上當時英空軍中颶風式戰(zhàn)斗機共有32個中隊,而噴火式只有19個中隊,颶風式仍然是英軍戰(zhàn)斗機部隊的主力。
當噴火式與德軍護航的梅塞施密特109糾纏時,颶風式則乘虛攻擊笨重的德軍梅塞施密特110雙引擎戰(zhàn)斗機和轟炸機??v觀整個不列顛空戰(zhàn)戰(zhàn)役,颶風式擊落的敵機比英軍其他任何一種戰(zhàn)斗機都多,功不可沒。
之后,颶風式主要用作戰(zhàn)斗轟炸機使用,獵殺法國境內的地面目標。在北非,颶風式裝上40毫米機炮,專門攻擊隆美爾率領的非洲軍團的坦克,也取得了顯赫戰(zhàn)績。
從1941年開始,英國海上運輸船隊頻頻遭到德國“U”型潛艇和Fw200遠程轟炸機的襲擊,為保護性命悠關地海上運輸線,英軍把颶風做一些改動后成為“海颶風”配置在匆忙加裝彈射裝置的商船上。執(zhí)行戰(zhàn)斗任務時,將海颶風用彈射裝置彈射出去;完成任務后再迫降在海面上,由其他船只設法把飛行員救起。后來才對海颶風再加以改進配備于英海軍的航空母艦上。在1942年8月護送赴馬耳他島船隊的戰(zhàn)斗中,70架海颶風迎戰(zhàn)總數(shù)超過600架的軸心國機群,取得擊落39架而自己只損失7架的出色戰(zhàn)果。
至大戰(zhàn)結束,英國和加拿大共生產了14231架颶風式戰(zhàn)斗機,有2952架依租借法案輸往蘇聯(lián),但其中相當一部分損失于海上運輸途中。
臺風戰(zhàn)斗機性能如何?
歐洲戰(zhàn)斗機(颶風)最初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冷戰(zhàn)期間構想的,主要用于空對空戰(zhàn)斗機。這個角色非常能干。不斷變化的作戰(zhàn)要求意味著合作伙伴正在將旋風升級為能夠到 2018 年執(zhí)行防空和地面攻擊任務的大型多用途戰(zhàn)斗機。歐洲戰(zhàn)斗機是雙引擎單座戰(zhàn)斗機,將被用于空中,空中,地面和戰(zhàn)術偵察的作用。臺風歐洲戰(zhàn)斗機旨在優(yōu)化空中優(yōu)勢性能,具有高即時和連續(xù)轉彎率和特定能力。重點特別針對低翼負載、高推進比、出色的全方位視野和無憂操作。
歐洲颶風是一種高度隱蔽的飛機,旨在成為高效力的近程近戰(zhàn)水桶戰(zhàn)斗機。隨后的生產型號已日益具備執(zhí)行空中打擊任務的能力,并與越來越多的不同類型的武器兼容,包括智能StoSha導彈和硫磺型飛彈,所有這些武器的探測特性都很少。DA4原型機在沃頓BA4工廠進行了測試,測量了飛機RCS,并研究了各種RAM涂層和復合材料的影響。
降低檢測可能性的另一個措施是使用被動傳感器,減少危險電子的輻射。雖然U機翼通常不那么隱秘,但飛行控制系統(tǒng)旨在保持高度傾斜和鴨翼在RCS的最小角度。這使得它們能夠防止檢測?!W洲戰(zhàn)斗機正在將波音魚叉或MBDA瑪特導彈整合到臺風上以獲得海上攻擊能力,臺風可以容納兩架RBS-15或三架在每個機翼下的Marte-ERP,但都沒有被整合。這是一種帶有新型無鏈饋送系統(tǒng)的單管電力燃氣操作左輪轉炮,能夠每分鐘發(fā)射高達1700發(fā)。
颶風 能把飛機吹上天嗎
不能。
最大級別的颶風只能把飛機卷離地面以及甩出風口中心,嚴重點的破壞飛機本體。飛機的質量也挺大的,自然界沒有完全能夠不傷害飛機讓飛機本體浮升的水平風力。飛機飛行的原理跟前進速度以及空氣流動有關,颶風的風速以及刮風均衡性都達不到要求。
颶風戰(zhàn)機的型號
颶風Mk I
如預期一樣,第1架颶風Mk I很快就完成,1937年10月開始付運。這款早期型號非常簡單,使用覆有布制蒙皮的機翼,木制雙葉定距螺旋槳,裝甲不足又沒有自封油箱。以勞斯萊斯梅林發(fā)動機Mk II或Mk III驅動,產生1,030匹馬力,并配備8挺使用.303英吋子彈的勃朗寧M1919機槍。8挺機槍聽起來好像火力很強,但事實上這種小口徑機槍只能擊落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木制飛機。不列顛空戰(zhàn)期間常常出現(xiàn)德軍飛機被大量.303子彈擊中后仍能安全飛返基地的情況。使用較少但口徑較大的機槍能更有效擊落敵機,Mk I后的型號均改善了火力不足的問題。
1939年,Mk I改用全金屬機翼和德哈佛蘭(de Havilland)或羅陀(Rotol)制的恒速金屬螺旋槳,又加裝了裝甲和增加發(fā)動機推力的噴射式排氣道?;始铱哲姽灿嗁?00架Mk I后期型,成為法國戰(zhàn)役和不列顛空戰(zhàn)時的主力機種。首位皇家空軍的王牌飛行員第73中隊的卡柏·凱恩就是使用這種MK I后期型。
雖然倚賴一些舊科技,但颶風證明能與德國空軍的Bf 109匹敵。參與不列顛空戰(zhàn)時于第85飛行中隊服役的英國王牌彼德·唐森(Peter Townsend )著作Duel of Eagles中指出,颶風戰(zhàn)斗機超凡的回轉性能能夠抵銷BF 109在速度上的優(yōu)勢。另一個因素就是驅動颶風戰(zhàn)斗機的梅林發(fā)動機,尤其當加裝了限流器改善負G動作會出現(xiàn)截油的問題后,梅林的低空性能較驅動Bf 109的DB 601好。但于15,000英尺以上時,DB601A-1則較梅林III和XII佳。不列顛空戰(zhàn)期間,皇家空軍取得的戰(zhàn)果大都由颶風戰(zhàn)斗機擊落(2,739架中,颶風擊落了1,593架)。颶風多數(shù)會被指派去攻擊那些航速較慢的轟炸機,而噴火則負責對付Bf 109。到1940年末不列顛空戰(zhàn)結束時,噴火的生產速度已經趕上颶風,大部份飛行中隊都已經能夠配備噴火戰(zhàn)斗機。
颶風Mk II
梅林發(fā)動機改良版本XX(MK 20)于1940年推出,新的雙速增壓器可以讓飛行員根據高度(氣壓)改變葉輪(impeller)速度。于18,000尺或以上,飛行員可以轉到高速傳動(FS ratio—完全增壓(Full Supercharge))以增加壓縮,低于18,000尺時,則轉到低速傳動(MS ratio—普通增壓(Moderate Supercharge)),這樣會減少引擎功率的消耗。結果于不同高度都能夠提供更大的動力,發(fā)動機的性能得到顯著的提升,最大輸出1,280匹馬力。
1940年6月11日,第一架配備灰背隼XX的颶風Mk I首飛。1940年9月,不列顛空戰(zhàn)最激烈的時候,颶風Mk IIA1亦開始交付各飛行中隊。
霍克飛機公司對改裝戰(zhàn)斗機武裝有充足經驗。首個試驗將2門歐瑞康(Oerlikon Contraves)20毫米防空炮以吊艙安裝于颶風機翼下,但攜彈量少,彈鼓供彈的設計又常常出現(xiàn)卡彈的情形。最后以4門希斯巴諾Mk II 20毫米航炮安裝于機翼內。
灰背隼XX性能之佳,令老舊的颶風仍能繼續(xù)生產,霍克飛機公司不久后推出颶風Mk IIA2,一種配備12門白朗靈機槍,一種配備4門希斯巴諾航炮。首架MKII A2于10月交付,使用了較大的螺旋槳。其后訂名為MK IIB和MK IIC,分別于1941年4月和6月推出,都使用了經輕微修改的機翼。新機翼加裝了炸彈掛架,可掛250公斤、500公斤炸彈或附加油箱。此時德國的新式戰(zhàn)斗機性能上已超越颶風,因此颶風的角色就轉為戰(zhàn)斗轟炸機和夜間戰(zhàn)斗機。
Mk II也用于地面支援,但很快就發(fā)現(xiàn)20毫米航炮的能力并不足以摧毀德國坦克,用炸彈攻擊更是不可能?;艨擞诿窟厵C翼下加裝1門40毫米航炮,機翼內的武裝則減至每邊一門白朗靈機槍,問題迎刃而解。這些改裝了的颶風被起了一個綽號—飛行開罐器(Flying Can Openers)。
首架改裝了的MK IIB于1941年9月18日首飛。其后新建配備這種武裝的颶風被訂名為MK IID,于1942年開始交付,并于駕駛艙、散熱器和發(fā)動機加裝裝甲。MK IID最初配備勞斯萊斯制的航炮,攜彈12發(fā);但很快便轉用維克斯S航炮,攜彈15發(fā)。MK IID于北非戰(zhàn)場執(zhí)行反坦克任務,在沒有防空炮火和敵方戰(zhàn)斗機干擾下,颶風MK IID均能精確有效地打擊裝甲車輛和其他地面車輛。
另一種使用改裝機翼的型號為MK IIE,在首250架交付后型號變更為MK IV。T Mk IIC 是一種以MK IIC為藍本的雙座教練機。只為伊朗空軍建造過2架。
颶風Mk III
Mk III是使用帕卡克(Packard制梅林發(fā)動機的MK II,以騰出英國制的梅林發(fā)動機供其他機種使用。但其后英國制的梅林發(fā)動機產量增加,計劃因此被放棄。
颶風Mk IV
颶風最后一個重大改動就是使機翼更為“合理”(rationalize),裝置一個能掛載2枚炸彈的掛架,2門40毫米維克斯航炮或8枚RP-3火箭彈。也改用了最新的灰背隼24或27發(fā)動機,輸出1,620匹馬力,并裝有沙塵過濾器。Mk IV于1944年早期被臺風戰(zhàn)斗轟炸機取代前于歐洲戰(zhàn)場執(zhí)行地面攻擊任務。法國王牌皮埃爾·克洛斯特曼(Pierre Clostermann)于其著作《The Big Show》中憶述攜帶有RP-3火箭彈的颶風航速會因為火箭彈的阻力而限制于每小時330公里,致命的德軍地面炮火很容易就擊落攜有火箭彈的颶風。克洛斯特曼也敘述了一次火箭彈攻擊任務,第184飛行中隊4架颶風Mk IV于1943年12月20日負責攻擊法國海岸一個V-1發(fā)射場,但有3架颶風在展開攻擊前已經被擊落。
颶風Mk V
有2架颶風Mk IV被改裝為颶風Mk V,使用4葉螺旋槳和灰背隼32發(fā)動機。當時地面攻擊任務已經改由臺風執(zhí)行,颶風亦不再生產,只有少量MK V交付到空軍。
此時,于英國的颶風已經退居二線。但其他海外地方仍視颶風為一線戰(zhàn)斗機,于中東和遠東地區(qū)均有突出表現(xiàn)。1941年至1942年初防衛(wèi)馬耳他的戰(zhàn)役,颶風亦作了非常重大的貢獻。
海颶風Mk IA
由颶風Mk I改裝而成,用于一些裝有投射器的商船(Catapult armed merchantman,CAM)上,自商船的投射器出擊并為商船群提供空中防御。如果未能飛抵陸地,飛行員就要跳傘逃生,并由商船救起。
海颶風Mk IA都是由一些前線部隊退役的颶風Mk I改裝而成,這些颶風Mk I都曾受過損壞,結構上都不太堅固。曾經有一架海颶風Mk IA因抵受不住投射器的沖力而裂成碎片。由50架颶風Mk 1改裝成。
海颶風Mk IB
裝有彈射器線軸和著陸勾。由1941年10月起,用于商船空母。由340架颶風Mk IIA改裝成。
海颶風Mk IC
自1942年2月起把MK I改裝,加裝彈射器線軸、著陸勾和颶風Mk IIC的機翼。
由400架颶風Mk IIC和MK IIB改裝成。
海颶風Mk IIC
用于航空母艦,裝有海軍無線電設備。
由400架颶風Mk IIC改裝成。
加拿大颶風,Mk X至Mk XV
部份颶風由加拿大汽車及鑄造公司生產。
颶風Mk X:單座戰(zhàn)斗機/戰(zhàn)斗轟炸機,1具帕卡德梅林28發(fā)動機提供1,300匹馬力。配備8門0.303英吋(7.7毫米)口徑機槍,共生產490架。
颶風Mk XI:共生產150架。
颶風Mk XII:單座戰(zhàn)斗機/戰(zhàn)斗轟炸機,1具帕卡德梅林29發(fā)動機提供1,300匹馬力。配備12門0.303英吋(7.7毫米)口徑機槍,其后改為4門20毫米航炮。
颶風Mk XIIA:單座戰(zhàn)斗機/戰(zhàn)斗轟炸機,1具帕卡德梅林29發(fā)動機提供1,300匹馬力。配備8門0.303英吋(7.7毫米)口徑機槍。
海颶風Mk XIIA:與颶風Mk XIIA相同。
關于《》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